茅篷——曾经的黄山第一站

发布日期:2022-07-22 13:01信息来源:黄山管委会 责任编辑:黄亦白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茅篷,这个地名对于现在的黄山人来说已经非常生疏,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更是一无所知,就是上网查找也只能找到只字片语,叫人摸不着边际。其实茅篷原本是一座庙宇,因为地理位置特殊,时间长了竟成了地名,如同现在的玉屏楼、云谷寺。当时游人到黄山,多以到达茅篷为标志。民国中期修建的汤口到现在温泉区域的公路,就称之为“汤茅公路”。后来这个地名又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慢慢淡出,最后被“温泉”所取代。

现在所述温泉区域,清朝之前著名的建筑物当属祥符寺,该寺在清乾隆年间被一场特大山洪冲毁后,与之相隔不远的慈光寺主持悟千让位于大徒弟野云,卷了铺盖来到祥符寺旧址处。他来此有两个目的,其一是为慈光寺看护好这一带的山场土地,不让外人尤其是一些游僧侵占;其二是离开人多嘈杂的慈光寺,另寻一清静处闭门念佛。

悟千和尚吸取祥符寺被洪水吞没的教训,要找一处既在溪边又不受洪灾影响的地方栖身,因为离溪水太远生活确实不便。仔细观察、多方踏勘后,他发现人字瀑旁边的紫云岩下既能避开桃花溪、汤泉溪激流,又正好有一块平地可以建房。这个地方与祥符寺相距仅两三百米,且处于前往慈光寺的侧道上,地势较高但位置不偏。于是,他就此依岩搭建了半间茅房,在半片楠竹上手刻庙名“黄山一茅篷”,意为仿效佛祖,茅草盖头,从简为生,精炼苦修。

悟千和尚在茅篷住下后,一边念佛悟禅,一边想着整修洪水之后的周边环境设施。祥符寺已经被彻底摧毁没有恢复的可能,但附近的小补桥和汤泉需要整修恢复。正当他为清除淤泥重建汤泉缺乏资金犯愁时,歙县潭渡富商黄廷泗来山秋游。他了解情况后,设身处地为悟千着想,慨然解囊,资助悟千修复了汤泉。悟千和尚心地善良,为人实诚,工程完事之后,发现还有资金剩余,便抽空赴歙县潭渡,登门感谢并归还余款。

本来对于富甲一方的徽商黄廷泗来说,捐资修桥补路、积德行善是常事,但遇到像悟千这样讲诚信、守规矩的人确实不多。他很受感动,不但坚辞不受,还决定拿出数倍资金帮助悟千兴建茅篷庙宇。悟千返山后,起早摸晚,劳苦费神,花费三年时间,将原先的半间茅房,改建成皖南徽派建筑的一厅三房,并请来观音像,供奉于中堂。这样,一个初具规模的庙宇就诞生了,而且之后很长时间这一区域的庙宇仅此一处。

悟千和尚的良好信誉传开后,另有一些徽商也决定投资扩建茅篷。在以后的几十年里,茅篷新建了西厢房和东厢房,面积增加一倍以上。因规模扩大,和尚增多,学士张南华到黄山时,觉得应当有一个正式庵名。茅篷位于紫云峰麓,便改茅篷为“紫云庵”。庵名改了,但“黄山一茅篷”的匾额尚在。因此,寺庙既称茅篷,也称紫云庵,有时也叫茅篷庵。茅篷更多时候指的是这个地点,紫云庵则指的是这个寺庙。

比悟千个人名气更重要的是茅篷的地理位置。

从汤口到黄山的游人到达汤泉附近,已经进入景观集中区域。在此向四周望去,高峰耸立,山峦叠翠,古木参天,一派雄伟壮丽气象,视觉冲击力陡增,与山外不可同日而语。一千多年来,古人在这一带建设了汤院、祥符寺、莲花庵、轩辕宫,修建了小补桥、汤泉池,虽然庙宇不存,但留下历史遗迹甚多。在此逗留一天半天,既可以观赏风景,又可以沐浴解乏。 

这一区域地势较为开阔,多条溪流汇集于此。过去的道路多数都是沿着溪流走的,这里也就成了几条游道的交汇点。从该处出发,可以到慈光寺经半山寺到文殊院,可以到横坑庵经汤岭关到吊桥庵至焦村,可以登桃花峰观水帘洞、餐霞洞。明朝万历年间在人字瀑上修建了罗汉级,游客可以登级观景,也可以经此去慈光寺。从此地出发还以翻越眉毛峰经梅屋到达云谷寺。为此,很多游人从汤口上山到此歇脚,游览多日在此中转,游玩结束也在此逗留准备返程。

这一区域游道等设施开发较早,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。从明朝万历年间普门募资开发到民国时期官方建设,都是由此地起步,但凡有需要整修的,都能优先考虑。尤其是该地属于歙县地界,常有徽商宦绅和文人雅士前往游览,他们热心为家山建设出资出力。

由于黄山范围大,游览时间长,很多游人先期到达此地住下后希望阅读山情地形、民俗物产、历史风貌等方面志书典籍,有人帮助讲解带路。紫云庵的和尚乐意满足游人需求,承担好为游客咨询当导游的职能。游人在此吃住,留下的不是餐费和住宿费,而是香火钱,餐费和住宿费有标准,香火钱却没有标准。此外,客人住在这里尤其是临走时还会留下墨宝作纪念,也可能会购买当地山珍特产,有亲朋好友邀约或分道时在此迎来送往。这样,茅篷的驿站或招待所的功能就越来越明显。

长此以往,茅篷游客越来越多,香火日臻兴旺,其发展趋势距悟千建设一个清心寡欲、专心修炼之所的本意也越来越远,以至于几十年之后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黄山第一站。由于黄山叫茅篷的地方有好多处,很多人干脆称这里为“黄山第一茅篷”。但是,和尚是人要吃饭,庙宇生存靠香客。紫云庵与慈光寺相距仅二千米,竞争态势不可避免。初期,因为两个寺庙住持属师徒关系,有一些意见倒能谅解。但悟千和尚及野云和尚圆寂之后,新的住持之间不再谦让。最终爆发了争抢香客的“战火”,双方都派人到小补桥接客,相互挤对,相互拆台,两个庙宇水火不容。此事历经百年,虽然期间经人调解,双方达成协议,各自都不准出庙接客,仅允许在岔路设置指路牌,去哪个寺庙悉听客便,但即使这样,仍然争吵不休。咸丰年间双方寺庙都经历兵燹,元气大伤,矛盾稍缓。一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,慈光寺住持脱尘和尚趁紫云庵式微,兼任其住持,才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。

1935年,脱尘和尚圆寂。不久,黄山建设委员会请来九华山妙山和尚当紫云庵住持。虽然还是佛门禁地,但寺庙已经转由官方掌控。随着驻山办公楼宇居士林的落成,桃源区、紫云集两个区域置地放租开发建设,多个新式旅社、个人别墅投入使用,紫云庵作为黄山第一站的功能日趋减弱。

紫云庵两百年来兴衰历史,沉淀了深厚的文化,尤其是留下诸多匾额和楹联。其中有的书写后悬挂,更多的没有悬挂,甚至没有留下记载。这里将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庵中即映入眼帘的部分摘录一二,仔细品阅,似乎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迪。

歙县潭渡人黄肇敏在《黄山纪游》中记载了紫云庵在太平天国战乱之前的十副门额楹联。

正殿楹联:地近丹泉,岩涌飞流千障雪;院依紫石,门开曲径一茅篷。

方丈静室门额“参最上乘者”,楹联:临风说法花应坠;对月谈禅石不顽。

咸丰九年(1859年)九月紫云庵遭兵火,大殿倒塌。

同治三年(1864年),程恩税、蒋龙文重修,月得和尚书额“紫云禅林”。

黟县王家瑞题词:“第一洞天,信然门首”。

歙人蒋龙章重书“黄山一茅篷”匾额。

门额还有:松云紫气、玉泉颜驻、听涛观瀑、云涧春长。

民国中期,紫云庵的兴盛已经接近尾声,但走进庵中禅意依旧。

紫云庵正厅楹联:是大英雄能觉悟;惟诸菩萨振纲维。

紫云庵文殊殿右方余屋曹振镛祝和尚萃文四句寿者楹联:谈经云海花飞雨;说法天都石点头。

这些匾额和楹联包含着对紫云庵地理位置的描述,也包含着文人居士对禅意的理解,人物思想、情景动静,尽在其中。

1955年,紫云庵的存在完全走到尽头。作为寺庙已经没有僧人和香火;作为驿站更失去功能,因为温泉区域的黄山宾馆等接待酒店兴建后,紫云庵老式住宿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要求。取代它的是黄山干部疗养院——一个新式接待场所。

世事无常。只要有存在,就必定有消亡。每个人、每个物都是宇宙世间的过客,甚至连宇宙也是过客。

 

(该文原刊于2019年第12期《黄山》专刊)

推荐新闻

    图片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