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卫生防病提示
四月草长莺飞,春意盎然,是外出踏青、春游的好时节。温度的逐渐升高也使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变得更为活跃。
随着清明节的临近,人们外出祭扫、聚会聚餐的活动也逐渐增多。健康黄山在此温馨提示:
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手足口病、麻疹、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的预防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俗称“蜱虫病”,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,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~14天,临床表现以发热(多在38℃以上)、血小板减少、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头痛和肌肉酸痛等。人群普遍易感,在山区、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、劳动者,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。
预防措施
01远离野草灌木
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。
02定期清理环境卫生
清除杂草,清理垃圾,打扫禽畜圈舍,防止蜱虫孳生。如果发现宠物或牲畜有蜱虫寄生,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药浴。
03加强个人防护
蜱虫活跃季节,进行园艺、采茶、露营等活动时穿长袖衣裤,喷洒趋避剂(含避蚊胺等)。
04进入室内做好检查
户外活动回家后要仔细检查皮肤、衣物、背包和宠物,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。
手足口病
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。该病主要经粪-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,接触患者黏膜疱疹液等也可被感染。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,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、疱疹。
预防措施
01接种疫苗
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(EV71疫苗)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
02避免接触患儿
尽量减少与患病儿童接触,不要共用餐具、洗浴用品等,防止交叉感染。
03保持手卫生
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、外出游玩回家后,尤其在饭前、便后,及时做好手卫生,可按七步洗手法,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净双手。
04减少聚集
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。
05保持空气流通
教室、房间等儿童聚集场所要经常通风(每日2次、每次30分钟以上),保持空气流通。
麻疹
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临床表现为高热(体温≥38℃) , 发热2~4天后自耳后、面部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,伴有流涕、咳嗽等症状。
预防措施
01接种疫苗
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、有效的手段,适龄儿童应及时、规范、全程接种麻腮风疫苗。
0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
室内常通风、勤晾晒被褥、勤洗手,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口鼻,麻疹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逗留。
03提高自身免疫力
保证充足睡眠,合理膳食,增加营养,适度进行体育锻炼。
04出现症状及时就诊
关注自身健康,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,并做好个人防护。
布鲁氏菌病
简称“布病”,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,主要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。感染后患者可出现长期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严重影响劳动能力,俗称“懒汉病”。牧民、屠宰工、皮毛工人、兽医等为高风险人群。
预防措施
01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
养殖户应定期对牲畜圈舍进行消毒处理,在牲畜发生流产的情况下不要直接用手接触流产产物和死胎,注意穿戴工作服、手套、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。
02注意食品安全
不要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、病死畜的肉,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。
03做到生熟分开
家庭用的菜刀、案板等,要做到生食、熟食分类使用,避免交叉污染。
结核病
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主要侵犯肺部(俗称“肺结核”)。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,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,含菌飞沫悬浮于空气中,健康人群吸入后可能感染。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有咳嗽≥2周、咳痰、痰中带血、伴有低热(午后明显)、盗汗等。
预防措施
01接种疫苗
新生儿及婴幼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,减少重症结核感染的风险。
02科学佩戴口罩
在人口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,应佩戴口罩以减少感染风险。
0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
保持双手清洁,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保持衣物清洁干燥。
04增强自身抵抗力
通过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充足睡眠等方式,提高身体免疫力。
05高危人群定期筛查
与结核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、HIV感染者、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,应每年进行体检和筛查。确诊结核病的患者,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。
(来源:安徽疾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