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道之建筑
在朱砂峰下,旧名朱砂庵。明嘉靖间(1567—1572年),玄阳道人始建,匾额“步云亭”。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僧普门入山后,玄阳之徒福阳,将亭转给普门,改名法海禅院。后名声渐大,传入宫廷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秋,普门赴京。由太监马进转奏,万历帝、李太后及郑贵妃,先后赐予佛牙、金佛、七层万佛像以及建寺帑银,李太后赐名、万历帝赐额“护国慈光寺”。万历四十年(1612年)七层万佛像从京城运抵歙县。两年之后,才从岩寺镇运至汤口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夏,由汤口运往温泉后费人工数万,才运至慈光寺。
康熙五年(1666年)二月,歙人黄僎等捐建大殿,并修藏经阁100余间,4年建成,共费银4万余两。殿宇金碧辉煌,为当时徽州、宁国二府梵宇之冠。康熙四十年(1701年),中洲禅师又募银200两,维修寺宇。康熙帝御书“黄海仙都”四字,悬于大殿。当时有僧1000余人。乾隆二年(1737年)三月初一,遭意外火灾,藏经阁焚毁,大殿倒塌,仅将御匾及万佛像抢救出来。慈光寺兴盛百余年至此衰落。次年,住持僧悟千,略作小修,大殿未再建。《黄山指南》记载:至咸丰间,万佛像毁于兵火,僧人流散,寺宇颓废,景象萧条。僧人素月、性海、明心等留守,多次修补。民国初,住持僧雪岭添造功德堂,重修门楼,塑罗汉等佛像80余尊,悬“敕赐护国慈光寺”匾于山门(匾额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)。至1949年,仅存山门及后殿,面积260平方米,另有东西耳房各200平方米。
1963年,进行全面维修。1965年,董必武来山,为之题写“慈光阁”匾额。因寺位于登山主道,游人甚多,1980年建临时活动房8幢,约500平方米,成为黄山宾馆的一个接待点。1985年,在原慈光寺藏经阁的基础上适当缩小范围,重建慈光阁,新建成后的天王殿及毗庐殿别致新颖,雕梁画栋,面目一新,被辟为黄山风景区博物馆,于1991年9月正式开馆。1993年,又投资在毗庐殿正前方空地兴建“黄山资源保护宣传教育中心”,至1998年夏建成并对游客开放。1998年3月11日,慈光阁山门遭火灾被毁,遂在山门基础上建简易门票房和索道票房。2005年,依山门原样进行重建。
寺内尚有千僧灶、法眼泉、披云桥、普门禅师塔等古迹。旧有清代玉印两方,现存。其中一方边径7.5厘米,方形,阳文篆体,文为“文殊真身宝印”,边款“嘉庆己卯年,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弟子顾凤昌敬助”,印背镌有管型把手,与印一体,高10厘米。另一方边径10厘米,方印,阳文篆体,文为“黄山圣境大智文殊真身宝印”,边款为“大清光绪庚寅年月日,皈依佛弟子贵筑李悟真、淮南韩守中敬献”。印背镌有玉狮,高12厘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