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见人字瀑

发布日期:2024-05-29 09:28信息来源:银白黄山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黄山水景最著名的当数人字瀑了。

过去游客到黄山住在温泉地区,都要从“大好河山”处往前走一走,大约二十分钟到人字瀑下面,一睹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风采。20世纪50年代观瀑楼建成后,观看瀑布有了更好的去处。人们站在观瀑楼前面平台或二楼平台上,与人字瀑差不多一个高度,正向平视,效果特别好。除了观瀑楼外,桃花溪旁还有一个观瀑亭,也是观赏人字瀑的最佳地点之一。但后来情况有了新变化,很多游客按照“一日游”线路行走,上山下山匆匆而过,没有时间到观瀑楼或观瀑亭观赏瀑布,以至于很多到过黄山的游客不知道还有人字瀑这样绝好的景观。好在去年玉屏索道改建时将下站设在桃花峰下的桃花溪旁边,游客在上下索道候乘时,可以清楚看到人字瀑,虽然角度高了一点,但可以总览全貌,也算弥补了这一缺陷。

人们看到的人字瀑似乎都一样,其实位置不同、季节不同、着眼点不同、心境不同,看到的人字瀑并不相同。

人字瀑,最直观的是水。

溪流从高处汇集到紫云岩与立马峰之间的平矼时,以二十六度夹角分成两支,倾泻而下,呈现一个巨大的“人”字。春夏季节雨量充沛时,瀑布非常壮观,水流像两条白龙,直跃谷底,近处可听到巨大的轰鸣声。左边“一撇”深邃跌宕,宛如喷珠泻玉,旁边有一副“瀑花怒放”题刻,准确地描述了这一情景;右边 “捺”水面较浅,好似轻纱拂面,又如珠帘倒挂。

如果爬上人字瀑近前看,还有新发现。人字瀑的范围比人们的直觉大得多,中间岩石稍稍突起,两边形成沟壑,水流顺势往下。瀑水一改暴雨时节汹涌激荡的狰狞面目,像母亲对着婴儿喃喃细语,击节流淌,在岩石和绿树的映衬下,黄澄澄、亮晶晶,煞是可爱。听本地人说,以前经常有小孩在“一撇”中间游泳,让人难以置信,但近前一看,岩壁中间还真有大宕成潭的,其面积足以让三五个小孩扑腾戏水。人字瀑的水流淌下来后并入桃花溪,在回龙桥下猛地拐弯,呈“回龙”之势,再奔流向前。

爱水乃人之天性,观水则智者所为。历代文人墨客到黄山在享受雄秀大美的同时,也乐水不疲。智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字瀑的赞赏,人字瀑则让智者收获新的启迪。明嘉靖壬寅年(1542年)重阳节,方弘静、潘之恒等人在人字瀑一箭之遥的祥符寺修盟组建了“天都社”, 在“天高日霁,风肃气清”之时,面对高山秀水,引吭高歌,赋诗作词,成就了六十多年的黄山文学盛事。现代大画家刘海粟、李可染用画笔画出了人字瀑的壮美,更表现了人字瀑的灵气。大诗人公刘则这样描写人字瀑:

狠狠的一撇,血如浆;

悠悠的一捺,汗如汤。

血汗交迸处,你将自己,

站成一堵人墙。

风也飘飘,雨也扬扬。

看哪!  飘飘扬扬,白发三千丈。

你老了么?不!我老了么?不!

您有不老的珍珠,我有不老的图像。

人字瀑,岩壁上有路。

仔细观赏人字瀑,可以看到“人”中间的陡壁上有一条石阶路,这就是黄山的古蹬道——罗汉级。

罗汉级,宽约三十五厘米,长约五百级,意为罗汉登天。虽然没有找到罗汉级开凿年代的记载,但可以肯定早在明朝这条石阶路就已形成。明万历年间,徐霞客到黄山后写下《游黄山日记》,其中记载了攀登人字瀑时的情景:“过汤池,仰见一崖,中悬鸟道,两旁泉泻如练,余即从此攀跻上,泉光云气,撩绕衣裾。”短短数语,不仅描绘了罗汉级的险峻,也说明了当年登山之艰难。人们都知道,上山难,下山更难,雨雪天登山则难上加难。至于古人为何在人字瀑这样的危崖上修筑蹬道,其实原因很简单:为了观景。若要观人字瀑之美景,当然应当攀登体验才行。民国之后,为了游客游览安全,黄山管理部门修建其他游道代替了罗汉级,同时禁止游人再攀登罗汉级。现今这条蹬道已作为文保单位,列入资源保护范围。

攀登罗汉级的艰难,衬托了攀登者的勇气和无畏。徐霞客当年在“雪没腰”的情况下,绝壁攀崖,冒死前行,掌握了第一手资料,成了中国的“游圣”。前些年,黄山管理部门组织救援演练,几经考察后将现场选在人字瀑岩壁上。演练模拟游客在岩壁上受困后,救援人员如何勇攀悬崖,安全解救游客,展示了景区救援人员勇敢的胆略和高尚的境界。2014年,在邓小平视察黄山三十五年之际,《邓小平登黄山》故事片在黄山开拍。为了表现当年邓小平以七十五岁高龄攀登黄山的不易,电影导演将开始登山镜头放在罗汉级下方,既表现了黄山的雄伟险峻,更表现了邓小平攀登黄山的决心和信心。

人字瀑,背后还有高山。

如果近看人字瀑或置身其中,就不知道瀑布之水从何而来。只有站在远处,将人字瀑置于大环境、大背景下,才能了解和理解人字瀑形成缘由。

山有多高,水有多长。没有高大的山,就没有长流的水。黄山地处皖南山区,群峰拔地而起,山高谷深,绝壁深壑,错列耸立。特殊的立地条件,使黄山呈现云雾天气多、空气湿度大、雨水季节长等特点。山顶年均降水高出全国平均值三倍多。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,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,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非常高。丰富的雨水在黄山良好的植被中涵养起来,形成涓涓不断的溪流。人字瀑的水就来源于紫云岩及其后面的蛤蟆峰、紫石峰、钵盂峰以及立马峰及其后面的天都峰。

正因为如此,有识之士在观赏人字瀑时,看到了它的源泉,看到了它的能量,看到了它的愿景。20世纪50年代,刘伯承站在观瀑楼前看人字瀑,他看到了新中国站立起来后,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持续高涨的热情;20世纪60年代,董必武陪同越共总书记胡志明站在观瀑楼前看人字瀑,他们看到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,共同反帝反侵略的发展态势;20世纪70年代,邓小平站在观瀑楼前看人字瀑,他看到了国家需要改革开放,老百姓盼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和美好希冀……

(该文原刊于2017年第8期《黄山》专刊,有改动)

推荐新闻

    图片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