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瀑楼

发布日期:2024-05-28 16:22信息来源:黄山风景区管委会 责任编辑:管委会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观瀑楼,一座位于黄山进山途中的两层小楼。

这座看似十分普通的小楼,却见证了黄山乃至中国旅游发展历史。

穿过时光隧道,我们回到四十年前的夏天,看看这座小楼景象。

小楼屋基建在岩石垒砌起来的平台上,呈“凸”字形,斜坡屋顶,琉璃筒瓦,彩绘屋檐,大红立柱。从一楼侧面开门进入会议室,一端放着三人沙发,两边放着单人沙发和茶几。会议室旁边有四个房间,另有通道通往后屋厨房。从木板楼梯上到二楼,布局与一楼一样,几个房间里都只有床、沙发、橱柜之类普通的家具。中间客厅窗户上拉着红绒布窗帘,正面墙上挂着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住在这里时写的对联,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,上面摆着电视机、花瓶。厅旁有个室外回廊,站在回廊上,正对着人字瀑,观赏瀑布效果极好,稍远稍高处,清潭峰、紫云峰、紫石峰、钵盂峰、天都峰、莲花峰、莲蕊峰平地拔起,环列耸立,好似一幅巨大中国山水画从天空挂落。从此处向四周望去,山内一侧峰峦挺拔,风景如画,美不胜收;山外一侧山坡上则随处开垦种植玉米、山芋。

那时的小楼主要功能是接待到黄山休养的各界人士,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、国外政要,也有文化科技名人、劳动模范。他们很多人从革命战争中走来,一直没有机会休息,也一直没有机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。到黄山休养是他们理想的去处,像观瀑楼这样能接待的独栋小楼,黄山还有小白楼、紫云楼、桃溪别墅、岩音小筑等十多处。那时的黄山居民平时在核心景区外的低山坡地上种植玉米、采制茶叶、砍伐竹木,少数能人则当上石工,为黄山整修蹬道。疗休养者和游人多时,他们便兜售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。说是本地原居民,实际都是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逃荒过来的灾民,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多年一直处于极其贫困状态。

四十年后的夏天,我们再次来到观瀑楼前。

虽然山外骄阳似火,酷暑难当,但进山之后,气温逐降。在观瀑楼,我们明显地感觉到雨后不久大山里清新、夹杂着泥土腥味的空气。这里没有灰尘,没有喧嚣,有的只是哗啦啦的流水声和叽叽喳喳的虫鸟声。

当年小楼周边的小树已然长成参天大树,整个楼宇掩映在丛林之中。小楼的外观几乎没有变化,只是原来从两个侧门进楼改为从正门进楼;室内布置基本保持原样,只是挂了多幅老一辈革命家在黄山拍的照片,摆放着他们住在这里时留下的物品和当时的文献。二楼的阳台上,放眼望去,山峰依旧还是那些山峰,人字瀑泉水飞泻而下,但四十多年前山边居民的破旧房屋已经不见了,而且看不到一丁点裸露土地,除了高处黛色山峰之外,映入眼帘的都是绿,不同的物种、不同的树龄呈现着一簇簇、一团团、一片片深浅不一的绿,墨绿、翠绿、嫩绿……

四十年来,观瀑楼一直静静地矗立在这里,默默地观瀑,看大雨之后一泻千里的飞瀑,看久晴时节涓涓而下的纤流。四十年来,观瀑楼在观瀑时,也一直守在进山路旁看着黄山的人和事。

黄山人不曾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诲,让接待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,旅游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、全省的龙头、全国的样板。黄山的管理机构和学校、医院、车站早已迁到黄山南大门外的汤口镇。原来的居民迁到南大门旁集中安置,平时住在市区,只有盛夏季节才过来小住避暑。他们的子女多数在黄山旅游企业工作,孙子辈则更多在江浙沪乃至全国各地工作。黄山旅游集团公司和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也已迁移到市区,旅游发展不仅局限于山内,其视野已拓展面向全市,甚至全省、全国。

现在的黄山人更希望作为祖国名山大川的代表——黄山,能够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。

(该文原刊于2019年8月14日《安徽日报》副刊)

推荐新闻

    图片新闻